“國有農機全年完成分公司大小麥、油菜、水稻收割18210畝、小麥播種2750畝、GPS平整大田780畝,對外作業收割小麥2050余畝、水稻400余畝,創收近13萬元......”在年度工作總結中,蘇墾農發新洋分公司農機總站負責人何成就這樣寫道。一直以來,勤懇務實是他的名片,而今改革創新成了他新的奮進目標。
年近60歲的何成就對待工作兢兢業業,認真負責,凡事親力親為,無論面對什么任務總是全力以赴,力求做到最好。從生產大隊到機耕隊,從技術員到農機手,一步一個腳印,為農場現代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而堅持著、奉獻著。自2011年農機總站成立至今,何成就深深地扎根在農機事業里。熟悉他的人都知道,“本職工作絕對要干好,農機技改也是不能忽視的。”是他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,也敦促著他在農機保障服務上向專發力,以匠心守初心,用平凡鑄非凡。
每年“三夏”“三秋”是農業生產的關鍵時期,也是農機總站最為忙碌的時候,何成就帶著團隊以一當百、沖鋒在前,晝夜奮戰在收割第一線,始終堅守在農機服務最前沿,確保全場的農機調度精準有序、跨區作業不誤農時、作業質量嚴格把關、維修調試全程參與……烈日炎炎下有他的面龐,挑燈夜戰時有他的身影,搶收搶種中有他的腳印,他說我們的工作就是“與時間賽跑、與天氣搶糧”,必須拼盡全力保障糧食安全。今年“三秋”前,何成就舊疾復發必須做手術,但他仍把工作想在前,將公司利益放在首位,堅持等到農機具全部檢修保養完畢,農機各項準備工作全部到位后,才在國慶假期期間向領導請假住院手術,并保證不影響“三秋”大忙。
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離不開改革創新。何成就積極推動農機總站的改革創新工作,配合分公司出臺“機農合一”改革方案與考核辦法,主動擔當推行改革,農機駕駛員實行“5+7”錯峰工時制,國有農機具按需分配至各生產區,既保證了國有農機大忙期間的高效運轉,提高國有農機使用率,降低農機作業成本,又消除了農閑期間農機駕駛員工作量不飽和“養閑人”的弊端,同時緩解了農業生產一線工作人員緊缺現狀,降低了用工成本,凸顯了精準又靈活的用工優勢,規避了人員“躺平”。
他自我加壓,不斷創新和突破。在農機技改方面,他牽頭組織將凱斯4099收割機脫粒滾筒、切碎裝置進行宜機化革新改進,水稻收割損失率下降到1%以內,切碎效果遠超預期;配套使用油菜專用割臺,油菜收割損失率降至4%以內;開展雷肯缺口圓盤耙免耕作業、“九合一”免耕水稻直播機等試驗,縮減作業流程,提高農業生產效率。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農業機械和技術,從智能播種、精準施肥到無人機植保、收割機械化,每一項技術的應用都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,減少了人力成本。